最新动态
  • 19
    2021-11
    积极对口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最近,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师马不停蹄,从黄土地到盐碱地、从田地间到实验室,他们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浑身汗水,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做起,把实事办到了百姓的心坎里。一头一尾,牵起沿江真情不久前,南通大学外籍教师Pedro和妻子王苏妍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陕西汉中的猕猴桃。不同的是,这些猕猴桃没有市场上卖的色泽莹润、个头饱满,几乎每个猕猴桃上面都有一小块霉斑,有些甚至已经腐烂,完全无法食用。“这些猕猴桃都是患了同一种病——溃疡病。”王苏妍介绍道。猕猴桃是汉中重要的经济作物,可是一旦染上这种病,传染性极强,要想根治只能彻底铲除其周围的植物,果农们因此损失惨重,苦不堪言。对此,Pedro夫妇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尽快弄清这些样本的致病原因,两人立刻钻进实验室,分离出一种黄曲霉素的真菌,并着手开始为猕猴桃寻找“解药”。其实,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帮扶汉中了。作为长江经济带沿岸的两个重要节点城市,汉中和南通成为对口帮扶城市,双方借助苏陕协作大平台,相互融合,携手帮扶地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催生出一大批产业
    2021-11-19
  • 17
    2021-11
    当老人在家中需要送餐、保洁、医疗保健等服务时,只需在手机app上轻轻一点,就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上门提供服务;穿上可穿戴式设备,远程健康监控中心平台便可以实时监测老人的健康参数,及时共享给医疗机构并联合给出处理方案;至于动态向老人推送天气预报、疾病预防、吃药提醒、政府养老政策等,就更不在话下了……以上,是一个叫作“天年”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做出的适老化创意设计,由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名本科生共同整理完成。在前不久落幕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该创意项目入围前500名,拿下国际赛道铜奖。这也是我校首次在“互联网+”国际参赛项目中获奖。情怀使然,锚定养老痛点当情怀与市场撞个满怀,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我校经管学院师生的做法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一个智慧系统,让情怀融入市场,让市场融化情怀。“我们决定围绕养老话题做‘天年’项目,并没有一个所谓的‘触点’激发,而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老年市场又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大市场,经管学子不能无视对这块内容的观察与思考。”顾秀君老师躬耕教学近三十年,曾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并获一等奖。教学中她始终秉持一个
    2021-11-17
  • 10
    2021-11
    11月2日,钟秀校区的排练室内乐声悠扬。南通大学室内乐团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年底,他们将为全校师生献上一场新年音乐会。这支乐团由外籍教师Roberto Fiore担任指挥,乐团成员除了艺术学院教师、在读学生、优秀毕业生,还有多位外籍高水平教师。南通大学室内乐团是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深入学院调研、切实解决合作办学师资困难的成果衍生,更是我校中外合作办学助推学校文化建设结出的又一枚硕果。“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始终以师生为本,以人才为纲,以需求为要,围绕学院、师生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难点,疏通赌点,着力提升服务我校中外合作交流、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效能和质量。等不起:开拓创新,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虽在疫情之下,但助推学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工作等不起,更不能按下‘暂停键’,”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洪鸿介绍道。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针对学生专业、学位和家庭经济情况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拓宽中外学分互认双学位项目的类型和层次,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高校联合开展双学位项目。学校还成立了苏中片区唯一一个意大利语CILS考试中心,不仅方便了我校学生进行语言培
    2021-11-10
  • 08
    2021-11
    近日,“课程思政主题活动月”在通大校园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学院老师轮番登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一堂堂有趣、有料的专业课“纷至沓来”,赢得学生纷纷点赞。这是学校以学生为本推进思政教育,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的又一创新举措。近年来,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之光洒向教育细微之处,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江苏省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特等奖……配强队伍,铸牢思政育人阵地在南通大学,一个名为“快乐虎”的抖音号受到学生的热捧。从去年12月开通至今,已有1.6万多粉丝,获赞5.4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校学生或学生家长。开通这一抖音号的,正是校党委书记浦玉忠。近一年来,该平台已发布了80余条视频作品,在宣传学校各类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成为与同学互动交流的“桥梁”。和蔼可亲,既“潮”又“接地气”,许多同学成为了浦玉忠的“粉丝”,还给他取了个爱称“快乐虎爷爷”。“学生的思想、需要和兴趣走到哪里,高校的德育、管理
    2021-11-08
  • 02
    2021-11
    有一种新型涂层,它不仅能像瓷砖表面一样丝滑,并且有着媲美陶瓷般的硬度,能有效抵御上百种污渍的侵袭,普通湿布便能完成日常清洁。即使用在极度潮湿的地下室、卫生间也能做到长久性不脱落、不发霉。这种新型涂层来自我校“派斯盾”创新创业团队之手,这支由2016届毕业生丁孙浩、李鹏伟,在读研究生董博文和本科生徐广钰等人组成的团队巧妙地将鞘翅甲仿生原理和前沿的纳米技术相结合,研发出一种超自洁的新型材料——“鞘翅甲”仿生纳米自洁涂层,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不久前一举夺得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创新源自于上千次探索纳米涂层作为新材料的一种,因自洁、防腐蚀、抗菌等特性,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具有千亿
    2021-11-02
  • 01
    2021-11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受聘为我校终身教授,聘请全职、柔性特聘、客座教授50余人,签约六类以上高层次人才506人……以集聚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集聚”战略,学校根据人才政策实施情况及人才工作实际,修订出台了《南通大学人才引进与管理实施办法》《南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伯乐奖”奖励办法》,进一步增强人才政策吸引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宽口径、全流程加强人才服务。两年来,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日益呈现出快马加鞭的发展态势。“引进一位,带动一批”“作为南通人,能进入南通大学,为家乡高校发展贡献力量是我的荣幸。”1986年出生在南通通州的吴丽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了四年半的博士后研究,学成后不为国外优厚待遇所动,与丈夫秦玉岭博士分别于2019年、2020年先后加入公共卫生学院。夫妻二人在生物多色成像和循环组织染色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前沿水平,依托学校两人均入选了江苏省特聘教授。生物医学传感新方法新技术是当前医学检验专业热点研究方向。针对临床生物医学检验中存在的灵敏度低、特异性差、耗时长,易受生物背景干扰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吴丽
    2021-11-01
  • 25
    2021-10
    10月2日,预防医学专业2021级新生吉高雯过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日。这一天,告别父母,独自迈入校园的她并不孤单,热心的学长学姐全程帮她运送行李,陪她熟悉校园;手机上,智慧学工服务系统集预报到、网上缴费、宿舍园区刷脸入住等功能为一体,只需动动手指,她就完成了几乎所有的报到流程;校领导还为她送上了生日蛋糕和祝福……一系列贴心举措让初入校园的吉高雯直呼暖心。今年,应疫情防控要求,2021级新生需要独立入校报到。学生工作部牵头各部门通力合作,制定周密的迎新方案,采用“‘一人一组’迎新生,志愿服务全过程”的迎新方式,为新生提供便利、让学生家长放心。“学生工作无小事。”学生工作部始终同学生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部门进一步走基层、听心声,聚焦学生“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合力,作好学生成长的护航人。同心:多措并举,招生就业添新招今年是江苏省实行新高考政策的第一年,招生录取工作受到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时,各省高考改革进度和实施方案不同,招生政策变化大了,录取难度也加大了。“我们与考生同心,与学院同行。在全方位、立体化、新尝试的基
    2021-10-25
  • 21
    2021-09
    从教18年,多次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投入古文字学领域,做“冷”学问,坐厚板凳,指导学生发表多篇论文;专注文字与训诂学的“冷门”科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他就是南通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我校文学院张学城教授。多年来,他始终秉持严谨踏实的教学态度,结合多元丰富的教学方法,在古文字学领域孕育桃李满园。教书育人桃李不“绝”“三鱼为鱻,这是鲜的另一种写法,代表着三条鱼忽而跳起,忽而跃下,是不是十分灵活呢?”在张学城的课堂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生动有趣的讲解,一个生僻的古汉字,在他鞭辟入里的分析下,立刻“活”了起来。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每次的古代汉语课都座
    2021-09-21
  • 06
    2021-09
    参与6次水环境与水生态调查和1次全流域草地植被调查,足迹遍布呼伦湖周边及主要入湖河流近3000平方公里区域,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平台建设项目1项,已发表相关论文5篇,公开发明专利10件,授权实用新型7件……自2018年起,地理科学学院呼伦湖生态保护师生科研团队每年暑期都会来到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连续四年进行野外实地调研采样,开展呼伦湖生态保护研究。呼伦湖是亚洲中部草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组成部分。“湖泊、河流、沼泽、草甸等构成了呼伦湖区域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在调节气候、防止荒漠化、维系呼伦贝尔
    2021-09-06
  • 04
    2021-09
    临近中午,苏州市虎丘区通安镇华通花园第五社区居委会里热闹非凡。“老师老师,我最喜欢的数字是5,你再给我们讲讲5背后的党史故事吧。”虽然已经“下课”,来自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203的韩梦宇仍被意犹未尽的孩子们围在中间。这个暑假,理学院遴选出26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江苏省内和贵州遵义等20余个市县区,开展“百年党史进社区,红色精神入人心”志愿服务活动。韩梦宇就是其中一员,他们将红色宣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创新宣讲形式,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数”说党史,教亮心“灯”为了讲好党史故事,让孩子们听得进、记得住,让党史学习宣传宣讲走“新”更走心,大学生志愿者们做足了功课,他们结合专业特色,选择与数字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党史故事。“我会先让孩子们从PPT上选取自己喜爱的数字,再为他们讲述其关联的红色故事。我们还会用特殊的数字记忆法帮助他们识记,辅以趣味抢答的形式巩固记忆,这样既有趣又能真正实现红色宣讲入眼、入耳、入心。”说起宣讲方法,韩梦宇颇有心得。艰苦奋斗的“一根灯芯”故事、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舍己为人的“丰碑”故事、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故事、“人民公仆”焦裕禄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以
    2021-09-04
  • 27
    2021-08
    “能救助一个生命我感到很高兴也很光荣,如果下次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后勤保障部医疗服务中心医务工作者孙劲草在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坚定地说道。8月17日,从上午8:50到下午1:50,历经长达5个小时的采集,孙劲草所捐献的324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将第一时间注入一名9岁患白血病的小男孩体内,让这9岁的生命获得延续的希望。这也让孙劲草成为了我校首位、南通市第55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早在学医之初,孙劲草就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截至目前在南通血站的无偿献血记录已达28次,折合全血量达11100毫升,并曾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2017年12月8日,这一天是孙劲草的40周岁生日。她给自己送上了一份特别礼物,在崇川区青年中路献血屋采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从此,孙劲草除了“献血者”这一角色,又多了一重身份——造血干细胞采样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三年多来,孙劲草像以前一样继续着自己的献血事业。有所变化的是,她由普通献血转变为成分献血。“现在需要血小板的患者很多,我希望用实际行动来实践自己的承诺。”成分献血流程更加严格,时间也要更
    2021-08-27
  • 23
    2021-08
    “小朋友们好,我是来自南通大学药学院的大姐姐张永珍。你们是不是已经从口音听出我不是南通人?是的,我的家乡在甘肃,遥远的大西北,那里遍地都是中药材。今天,我想带大家一起认识我家乡常见的中药材,同时也给大家讲一讲中国共产党人在缺医少药的抗战年代是如何发掘并利用身边中药材的,好不好?”7月的一天,参加南通大学寻药忆峥嵘岁月专项团实践活动的药学181班张永珍,在南通市崇川区博文教育课堂的一段开场白,很快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这节课上,张永珍为孩子们上了一堂有关药史与党史相结合的义务宣讲课。随着一张张电子图片在屏幕上划过,孩子们对党参、黄芩、冬花、柴胡等道地药材逐一有了基础了解。他们七嘴八舌地感慨:那些药材看上去像枯枝败叶,怎么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好神奇啊!屏幕最后定格的图片是柴胡。张永珍借机为孩子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柴胡被熬成汤剂在太行山根据地帮助八路军祛除流感、疟疾,研发人员为方便行军打仗时携带,设法将柴胡制成“柴胡膏”、“柴胡注射液”,以及部队官兵如何发扬大无畏精神、以身试药的故事。孩子们听的津津有味。策划并组织实施这一次“药材中的党史”宣讲,张永珍不仅用上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把家乡的特色药
    2021-08-23
  • 09
    2021-08
    从上海到桂林,从高铁到乡村大巴,从熟悉的平原转为陌生的崇山峻岭。窗外的风景一再变换,这是南通大学伯藜学社学子从2014年到2021年,坚持了七年的支教之旅。和往年一样,今年7月10日,伯藜学社暑期支教团19名师生,抵达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知了小学,开展了为期两个星期的暑期支教活动。这也是他们与知了小学的第四次相遇。在伯藜下成长“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我深知其中的不易,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侗族孩子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轻松些。”七年前,南通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的杨晓雷第一次在知了小学创办了暑期兴趣班,从此开启了伯藜学子的支教之旅。七年来,支教团队的足迹遍布广西、河南、甘肃、贵州等地区,为当地的乡村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带去了山外的风景。知了小学创建于1961年,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200人,设6个教学班和1个学前班。由于学校建设在山顶上,崇山峻岭成为学校与外界最大的阻隔。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提出,知了小学的教学面貌得以改善。2018年秋季学期起,知了小学创新实行对期末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奖励猪肉,当孩子们喜捧奖状和猪肉合影的图片发出后,知了小学立即成了“网红
    2021-08-09
  • 02
    2021-08
    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发生后,江苏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紧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刻不容缓、争分夺秒,全省疫情防控工作全面严起来、紧起来、实起来,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对国内疫情防控严峻形势,附属医院在党委书记高建林和党委副书记、院长施炜的统一领导下,第一时间全面部署,上下同心、多措并举、众志成城、共克难关,为就诊患者、全院工作人员、江海通城百姓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紧急动员,周密部署十项要求疫情发生后,附属医院立即召开全院干部大会暨疫情防控专题会议。会上,院党委书记高建林,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施炜提出十点要求:一是全院全员必须从政治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讲大局、讲纪律、讲服从;二是进一步强化全院员工院感防护,全员核酸检测全覆盖,按照“应检尽检”要求做到先检测后上岗;新冠疫苗接种做到“应种尽种”,各分管部门扎口落实疫苗接种再排查;三是严格预检分诊和发热患者接诊收治管理,落实发热患者闭环管理;四是严格门关管理,控制入院门关开放数量,从严把控入院门关、病区门关;五是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与环节,通过增加核酸检测频次,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及时收入病房,进一步减少急诊滞留时间;
    2021-08-02
  • 01
    2021-08
    “大家先扫码,填写个人信息”、“大家戴好口罩,安心排队,不要着急”……为应对突发疫情,南京、扬州、无锡等省内多地普遍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时间紧、任务重。连日来,各地检测工作在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共同配合下,忙碌而有序地进行。在众多志愿者中活跃着一群年轻的身影,它们是我校医学院的“00”后医学生,来自于临床、护理、儿科、影像、口腔等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胡昊扬是其中一位。7月9日,他在结束一学期紧张而充实的校园生活后,回到了家乡南京。让他没想到的是,十天后,拥有极强传播能力、极高病毒载量的新冠德尔塔变异株突然在南京禄口机场暴发,并迅速从机场传播到社区、外溢到全国多个城市。 为有效控制疫情,尽早隔离风险区域,降低感染风险,南京市政府立刻采取措施,组织实施多轮全员核酸检测,全方位排查风险人员。然而,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近1000万南京常驻人口的全员核酸检测,何其之难?胡昊扬所在的南京市幕府山街道云谷山庄社区,开始招募志愿者。 身为一名医学生,看到自己生活了二十年的家乡被疫情所困,胡昊扬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报名。由于疫情的复杂性,他在主动征得学校和家长支持后,加入到所在社区核酸采集志愿活动中。7
    202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