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06
    2023-06
    人物简介:郁棕,祖籍江苏南通,1981年出生于江苏太仓,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999年-2003年就读南通大学(原南通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化工设计院工作,还曾在外企工程管理公司工作,目前在外资新能源龙头车企担任土建设计负责人,为推动上海市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一体化改革和碳达峰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曾荣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人生有很多机缘巧合。2007年,作为南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支撑材料之一,笔者参与了《南通大学校友风采录》的采编工作,在入选该书的100多位优秀校友中,郁棕当时的年龄只有26岁,是校友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时隔16年,当郁棕再度坐在我的面前,接受笔者的访谈,轮廓分明的他,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骨子里还是那么要强。学霸是如何炼成的“我的高考志愿并没有填土木工程专业,父亲要求我填报计算机专业。”20多年之后,郁棕回忆起当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淡然一笑。他说,“后来我被调剂到土木工程专业,我并不感到失落,相反,我很喜欢这个专业。”郁棕说,他是南通大学(南通工学院)第一届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够到上海工作,简直不可思议。当时,上海化工设计院一共招
    2023-06-06
  • 01
    2023-06
    人物简介:余勇夫(1986—),湖北咸宁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2003年-2008就读于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原南通医学院卫生系),其后分别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得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学位,在丹麦奥胡斯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博士后。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领军人才(海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共同)在BMJ、JAMA Pediatrics 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9篇,影响因子高于90分2篇。担任JAMA Network Open Editorial Team成员,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学术编辑,BMJ、Nature Human Behavior等30多种期刊的审稿人,多次受邀在包括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全国中青年流行病学工作者学术会议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口头报告。研究成果被新华社、人民网、英国路透社、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纽约时报和美国今日新闻等百余家媒体报道。余勇夫的研究方向为因果推断与生命历程流行病学。笔者很好奇,1986年出生的
    2023-06-01
  • 23
    2023-05
    人物简介:陶永瑛,南通大学医学院(原南通医学院)1983级校友,罗莱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江苏省巾帼智造之星,南通市人大代表,南通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医学科班出身的陶永瑛,如何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了搏击商海、引领生活潮流的女老板?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上海市湖南路一栋雅致的老房子里,陶永瑛接受了笔者的专访。1988年,陶永瑛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海门市人民医院工作,做了一名妇产科医生。对于自己的未来,陶永瑛有着美好的憧憬。她规划的职业生涯,是希望早一点去上级医院进修业务;期待早点考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将来做一位优秀的妇产科医生。然而,陶永瑛的职业规划,因为家庭,发生了改变。为了丈夫的事业,陶永瑛最终忍痛割爱,从医院辞职,投身商海。“母校,无处不在”丢掉自己心仪的临床医学专业,陶永瑛很是可惜。然而,这些年来,陶永瑛在商界打拼,母校对她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在支持丈夫创业初期,陶永瑛什么都干。她考过会计证,考过报关员证……哪里需要,陶永瑛就主动顶上去。“营业成本”“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净利率”“资产负债表”“历史成本”“复式记账”等看似复杂的专业术语,陶永
    2023-05-23
  • 08
    2023-05
    近日,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云支教助学计划”组委会公布了第四届云支教大学生乡村教育奖2022年度获奖名单。南通大学“云之青”本硕科普宣讲团从全国122所高校426支团队中脱颖而出,成为35支获评“全国优秀团队奖”的团队之一,所提交课程同时获评“自然教育优秀课程奖”,是此次评选活动的大赢家。“团队成立不过两年,但队员们融入国家战略的主动性、对接国家需求的执行力非常强,并善于挖掘成员间学科交叉互补、专业多元融合的优势,用‘青年+’的方式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赋能添力。”指导教师、生命科学学院连博琳说。集结,以“云之青”的名义新时代的高校青年,如何用实际行动响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时代召唤?2021年,当云南籍学生王奕璇在“生动一小时”志愿活动中分享了“草帽书记”杨善洲的先进事迹,南通大学一群本、硕青年学子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借上个世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寓意,以“云之青”的名义聚在一起,立志借助现代技术,发挥青年力量,做到“‘云’知共振兴,‘青’行述山河”,用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是巧合,也是必然。
    2023-05-08
  • 12
    2023-04
    爱岗敬业,从教三十余年,她始终坚守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立德树人,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她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卓越青年;勇担使命,带领团队投身防疫一线,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担当。她就是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庄勋教授。不久前,她获评2022年“江苏省教学名师”。“这份荣誉,既是认可和肯定,更是责任和鞭策。”她表示,“作为教师,我要以正确的教育观为导向,要用思想育人,用品行育人,用知识育人,用情感育人。”于三尺讲台以身垂范1991年,庄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踏上教师岗位,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让她既憧憬又紧张。为了保证每一堂课的质量,庄勋课前都需要做很多准备。“那时候我经常去听我们老主任的课,听了好几轮,几乎能把整本书都背下来。”庄勋回忆道,几十年前的教学技术远不如现在先进,教师授课时没有多媒体辅助,只能依靠语言和板书表达,如何向学生清楚地讲述知识点,怎样设计板书布局……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高等教育工作32年,庄勋每年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主讲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现场流行病学课程。在对本科生的授课过程中,她注重夯实基础,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架构的掌握,紧扣基
    2023-04-12
  • 03
    2023-04
    从一个校区到四个校区,从18名到280多名,从上百人次到上万人次……过去二十年,老同志们退而不休,在这里谈心明理、启迪人生。思想上有困惑、学习中有难题、心理上有障碍、生活中有迷茫……二十年里,大学生们自觉走进这里,吐露心声、寻求帮助、重拾信心。这里上演的每一场“老少对话”,被当事学生盛赞“温馨的绿洲”。而在更多人眼里,这里更像是大学生思想修养的加油站、业务学习的辅导站、生活道路的指导站、心理健康的咨询站、扶贫帮困的接待站、学生与校方沟通的联络站。这里,是教育部关工委首批确定的全国高校十大思想政治工作品牌之一、由南通大学首创成立的“谈心屋”,受到中央和省、厅关工委高度关注和肯定。细语和声,让思想冰解的破3月7日,周二,金城、沈玉华、沈宝衡、顾勇等四位退休老同志又如约坐在一起,召开每周一次的南通大学关工委秘书处工作例会。这次会议的主题除了讨论学校关工委成立三十周年庆祝活动事宜,还包括近期“谈心屋”值班安排和春雨宣讲团的内容设计等具体事项。自从2003年4月创建“谈心屋”,原南通医学院副院长陈长华和原南通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金城等老同志都一路见证、参与护航这座小屋拓土、生长。“一批有觉悟、有知识
    2023-04-03
  • 20
    2023-03
    身为示范,言传身教润育桃李;为人师表,倾心教学兢兢业业。从教32年来,医学院副院长吕广明教授爱岗敬业,一直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和科研相关工作,勤勤恳恳立足于人才培养第一线,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教学中把最新前沿进展的解剖学知识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学生,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不久前,他获评2022年“江苏省教学名师”。面对荣誉,他说道:“我希望能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到通精极致、尽善尽美。”言传身教 立德树人吕广明于1986年进入原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在五年的潜心学习后,他于1991年做出了人生的重大决定——留校任教。“如果有人问我从师而未从医会不会有遗憾,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既然我选择成为一名人体解剖学的老师,那就潜心地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吕广明以此为自身发展的起点,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自身教学讲课能力。他积极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2016年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21年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充分体现了他过硬的专业能力。“‘六卓越一拔尖’的人才培养计划2.0不仅对培养拔尖人才提出一定的要求,对我们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吕广明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上好专业课,紧跟时
    2023-03-20
  • 13
    2023-03
    “学思践悟二十大,争做时代弄潮儿,欢迎来到‘青心向党’理论微宣讲,我是今天的宣讲员展丽。本期宣讲的主题是:绿色作底,绘就大美滨江新时代画卷……”在南通大学,“行走的思政课堂”青年理论宣讲团依托“青心向党”微宣讲栏目,制作并推送了三期“二十大微宣讲”主题视频,以青春力量传播党的声音,校园反响热烈。2019年以来,南通大学将“行走的思政课堂”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以“名师传播理论、名嘴传授经验、学生深入实践”特色活动为依托,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会贯通,实现了学校与地方协同联动、受教与宣教双向赋能的良好局面。引进来,“思政小课堂”更具“含金量”在高校,思政课堂始终要有自己的底色。思政教育作为马院课堂的底色,如何擦得更亮、叫得更响?通大马院在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首倡成立“马列经典著作读书会”,引导学生在“读书”中了解著作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铭记其中的金句名言并从中获取当代启示的做法,无疑锤炼了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去年被保送到东南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石佳,就在吴日明老师指导的读书会中度过了本科四年时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为了让思政课堂不限于书本、止于
    2023-03-13
  • 08
    2023-03
    宣讲雷锋精神,在幼小心灵中种下的奉献种子;学以致用,让专业所学成为服务社会的本事;助老助残,普及健康知识,传递爱与温暖;守护“长江微笑”,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在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之际,通大“莫文隋”与雷锋精神同行,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知”上下功夫 架起爱心桥梁“如果有人遇到困难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文学眼中文师范201班顾恩玮作为课堂“小老师”提问道,面对讲台下争先恐后举起的小手,她感到特别欣慰,“前期的准备过程可能会感到枯燥,但是一进到课堂我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3月3日下午,文学院“七彩课堂”团队经过一个星期的备课和材料准备,来到南通实验小学北校区,通过情景演绎方式为六年级三个班的小同学们开展“寻雷锋足迹,扬志愿精神”主题班会课,引导小朋友们争做新时代的雷锋传人。“我想成为像雷锋叔叔一样的人”“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我要成为老师,将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在南通文华小学,教育科学学院“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也积极通过雷锋故事宣讲帮助小朋友们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课堂上,小朋友们都听得非常认真,并将心得体会写在了明信片上。“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小朋友们争先
    2023-03-08
  • 05
    2022-12
    三天三夜,72小时的奋战,高压赛制下,每一位参赛队员都废寝忘食、分秒必争,用知识与坚韧与时间赛跑,以优秀水平完成赛题;配合默契、不懈探索,以进取之姿勇攀数学建模之峰,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不久前,我校学生团队从五万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202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为学校在此项竞赛的战绩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树立信念 笃志前行“一等奖是竞赛的结果,坚持是团队的成功密钥。”初次参赛就摘得桂冠的电子信息工程204班冯长乐、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201班刁永杰和电子信息工程204班罗坤难掩喜悦的心情。这支“首次亮相”的小队自组队以来,三人就抱着势必走到最后的信念,从未轻言放弃。“如果没有坚持的信念,我们也不会有现在的成绩。”刁永杰说道,“比赛最重要的就是你有什么问题要和队友及时沟通,这样才能实打实发挥出‘1+1+13’的力量。”“取得好成绩是同学们努力过后的水到渠成。”指导老师、理学院陆海华副教授评价道。他一直认为这支队伍具有获奖的能力,“三个都是我教过的学生,他们的技术能力是过硬的,同时他们对于数学建模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期望队员们能将此次在竞赛中学到的课外知识继续钻研下
    2022-12-05
  • 29
    2022-11
    11月20日晚,一场以“庆祝二十大 礼赞新时代”为主题的专场音乐会,在意大利籍外教、南通大学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Roberto带领下,浓情献演南通大剧院。这是南通大学交响乐团今年11月以来为通城人民送上的第二场高雅演出。11名外籍教师是两场演出中不折不扣的实力担当,为创新推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外籍教师引进力度不断加大、数量稳定增长、作用发挥日益显著,我校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化科研水平得到不断提升。遇见通大 拥抱通大去年6月开始在艺术学院教授声乐的意大利籍教师Beatrice,因为在中国的几次演出而认识通大,表示“来到学校的第一刻,就被这里深深吸引住了”,决意借助通大舞台分享她对歌剧的认识与热爱;两年前加盟智能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的巴基斯坦籍教师Jaward,十分满意通大提供的科研平台,“能与中国顶级学府的院士团队及医学、工程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我感到无上光荣”……自从国际交流合作成为高校第五大功能,我校便坚定地把引进外籍教师、留住外籍教师作为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科研水平的重要抓手,大力开
    2022-11-29
  • 23
    2022-11
    有效利用GPS控制系统,及时改变算法演变时间,让高速状态之下的小车依旧完美地按照既定轨道运行,为未来智能汽车高速运行提供有效参考;使用云台和舵机,创新设计小车结构,通过电磁识别搬运,让实用性小车成为可能;自主编写算法,实现多车队列变化,让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协作更加默契……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总决赛赛场上,我校三支参赛团队在智能小车上不断创新,分别斩获了极速越野组、智能视觉组、多车编队组一等奖。冲刺,飞速越野!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以智能汽车为研究对象的创意型科技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一种具有工程实践探索性的全国顶级赛事,涵盖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计算机、机械与汽车等多个学科专业。来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耿俊杰、焦仕杰和来自张謇学院的李正鹏组队报名参加了极速越野组项目。比赛中用到的智能小车,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极速越野组指定使用的小车模型是所有组别中最大的,既要求小车按轨前进,又要注重小车的速度。三位同学选择了一款可以让小车速度达到十多米每秒的电机,然而在高速的状态下的小车总是难以控制,发生偏移驶出跑道是常有的事。“我们实验
    2022-11-23
  • 31
    2022-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今年国自然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我校生命科学学院7个项目获得青年基金立项,延续了近年来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向上向好的发展势头。此次获批立项的国自然项目,主要来自刘东和王凯两位教授的科研团队,是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工作抓团队、团队科研看“头雁”、“头雁”领航“群雁”飞的一大例证。学院:科研需要团队推动科研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研究活动,需要久久为功、孜孜以求。科研团队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有技能互补并愿意为共同目标相互承担责任,更容易促进成果产出。对于具有全球性竞争特征的自然科学研究来说,个人单打独斗远不及团队协作来得更顺利,走得更远。生命科学学院深谙此道。为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更多有效科研,学院不仅在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培育学科建设中,凝练出植物抗逆机制及资源利用、发育与人类相关疾病、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等特色学科方向,还结合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方向组建十几个以学科带头人为PI(Principle Investigator,项目负责人)的科研团队,做到学科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两手抓”。“我们要求学院所有老师都加入与各自专业相契合的团队,希望通过这种人才资源
    2022-10-31
  • 27
    2022-09
    金风玉露,秋风送爽。九月的通大又迎来了新鲜的“血液”,校园里处处是“欢迎新同学”的横幅与立牌,灿然一新的迎新氛围扑面而来。带着父母的叮咛,背上沉甸的行囊,8226名本科新生朝气蓬勃,怀揣着激情和梦想,步入了百十通大,开启新的人生历程。他们当中,或多才多艺,或独立自主。他们表示“要以昂扬的斗志在南通大学扬帆逐梦”。才艺满满,他们获奖无数据不完全统计,超过30%的2022级新生在中学阶段获得各类大奖,其中30余人曾获国际赛事奖项、217人曾获国家级奖项、258人曾获省级奖项,还有409名新生有乐器、舞蹈、书画等特长。信息科学学院的新生严律曾获得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省二等奖。高考结束后,他走进了南通大学综合评价考场。“南通大学一直就是我的首选,是我第一志愿的大学。”怀着对电子仪器的兴趣,他选择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谈及大学四年,他对学习生活已有了紧密的规划,“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会多参加科研竞赛,不辜负自己的大学时光。”曾获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二等奖的何珺茹是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小萌新”。她也同样计划着在大学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锻炼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录
    2022-09-27
  • 23
    2022-09
    2012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2014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0年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013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ESI全球机构排名从2013年的2953位上升到今年9月的第1344位,共跃升1609位;自然指数全国内地高校排名从2018年首次上榜的第181位上升到历史最优排名第91位,共跃升90位……过去十年,我校学科建设步伐加快、实力增强,迈上新台阶;科研工作全面发力、多点开花,实现新突破。牵住“牛鼻子”,打造“硬核力”。2012年以来,我校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持续强化学科特色打造和特色学科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一个个不断抬升显示度的特色学科、一项项累积科研贡献度的项目,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聚动能、添砝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构建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和统领,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建设的重中之重。十年来,校党政坚持“高峰引领、重点突破、统筹发展”,推动实施学科建设提升工程,构建出“高峰培育学科、高原建设学科、特色发展学科、基础学科与交叉学
    202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