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14
    2020-12
    12月9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专访我校医学院副院长陈罡教授。报道中指出,16年底,陈罡回到我校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组建了“神经损伤与功能恢复”科技创新团队,继续围绕神经损伤与功能恢复开展研究。他表示,基础研究并不是终点,进一步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试用转化,是医学研究的关键所在。目前,他创建了南通市间充质细胞药物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从神经方面药物研发拓展到炎症治疗等多方面,通过与干细胞公司和医院密切合作,致力于推动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成果从基础研究转向临床应用。(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012/09/node_17.html#content_861459
    2020-12-14
  • 06
    2020-12
    11月25日出版的《学习时报》在A6版头条上发表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主任、省重点高端智库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教授题为《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理论文章。求是网、光明网、中国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同时转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四个面向”对于汇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形成重大科学研究成果,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实现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中指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增强新发展格局的科技创新原动力;面向经济主战场,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引领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增强现代化强国建设科技支撑能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增强美好生活的科技服务能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省重点高端智库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和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从各自专业角度,从公众号撰文、媒体发声等渠道向社会宣传学习、研究成果,在社会引
    2020-12-06
  • 01
    2020-12
    12月1日出版的《人民政协报》刊发我校校长施卫东题为《谱写长江经济带“十四五”发展新篇章》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必须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抓好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关键要做好“四个畅通”;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关键要牵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dzb.rmzxb.com/index.aspx?date=2020-12-01verOrder=04banzi=3paperType=rmzxb
    2020-12-01
  • 20
    2020-11
    11月18日出版的《江苏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以《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为题,报道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文章从“统筹规划,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技能培训,搭建思政育人平台”“典型示范,铸牢立德树人之魂”三个方面介绍我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近年来,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按照“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总体要求,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校党委书记浦玉忠表示,学生的思想、需要和兴趣走到哪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跟进到哪里。这种跟进式教育,不仅有利于科学决策,更在于参与学生生命的成长。(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epaper.jsenews.com/mp1/pc/c/202011/18/c822746.htmlhttp://epaper.jsenews.com/mp1/pc/layout/202011/18/l2.html
    2020-11-20
  • 17
    2020-11
    11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在10版健康中国版以《院士点赞:南通大学志愿者关注“二孩焦虑”》为题,报道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青年学习社建设与江海心悦项目成果。此外,中国青年报分别在客户端、“学习强国”平台以《南通大学志愿者关注“二孩焦虑”被李兰娟院士点赞》为题发布相关报道。2019年3月,公共学生学院“江海健康青年学习社”成立以来,始终以“三全育人”与“跟进式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模式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风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以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更多学生深入基层,用专业力量服务社会。“江海心悦”团队正是基于对“二孩家庭”问题的关注,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标准化课程帮助“二孩家庭”家长排忧解难,目前项目开展初显成效。团队项目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赛金奖,并推报国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对团队项目给予充分肯定,并勉励同学们在今后工作学习中,继续发挥专长,将激扬的青春梦融入健康中国梦。(陈碧君)相关链接: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html/2020-11/17/nw.D110000zgqnb_20201117_1-10.htm中
    2020-11-17
  • 17
    2020-11
    11月17日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第7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为题整版报道了在我校举办的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三届学术大会教育学与社会学专场综述。报道从“以更好的教育保障和改善民生”“适应产业转型需要创新职业教育”“推进社会治理结构变革”“聚焦农村民生事业发展”等四个方面全面回顾了学术大会教育学与社会学专场中的学术研讨成果,并选登了专家在大会上作的主旨报告内容。(孙泊)相关链接:http://sscp.cssn.cn/xkpd/xszx/gn/202011/t20201117_5218120.html
    2020-11-17
  • 12
    2020-11
    11月10日,《中国科学报》以《高质量、多样化、跨学科——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为题,报道第十八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文章从“普及化时代真的到来了吗”“最精髓之处在于多样化”“高质量发展将成主旋律”“跨学科更要‘超越学科’”四方面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在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钟秉林、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邬大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我校副校长顾菊平等多位专家带来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本次研讨会承办方,我校高度重视大学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创新,系统挖掘并整理先校长张謇的教育思想,不断尝试和探索大学教育的新实践。同时,我校还创新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探索实施“跟进式”教育,着力构建和谐进取、共生共荣的师生命运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新华日报》、江苏卫视、中国江苏网、新华网、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我苏网、南通发布、江海明珠网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中国科学报》 11月10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
    2020-11-12
  • 06
    2020-11
    11月3日,《中国科学报》以《江苏南通召开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南通大学新时代理论武装研究中心揭牌》为题,关注我校成立新时代理论武装研究中心。据报道,10月31日,由我校、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会”举行,我校新时代理论武装研究中心同日揭牌。该研究中心由我校联合南通市委宣传部成立并设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紧跟新时代步伐,回应全社会关切;构建党的理论武装的话语体系、学科体系;立足现实、面向基层。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华日报》、交汇点、《南通日报》《江海晚报》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中国科学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11/358547.shtm?id=358547人民网:http://js.people.com.cn/n2/2020/1031/c360300-34386471.htm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zx/bwyc/202011/t20201101_5210158.shtml《新华日报》:htt
    2020-11-06
  • 03
    2020-11
    11月3日出版的《光明日报》以《一所学校润养一座城》为题,报道我校办学成效。文章从“工作做实做细,率先复课复学”“以医科见长,科研成果在当地有效运用”“立德树人,坚定青年学子的理想和信念”三方面介绍我校在抗疫复课、医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办学成效。疫情期间,我校在全省率先复课,复学率达95%并且无一人感染新冠病毒。面对疫情,我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医学科研成果在南通本地得到有效运用。在创始人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下,我校以厚重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成为南通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校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11/03/nw.D110000gmrb_20201103_2-08.htm
    2020-11-03
  • 02
    2020-11
    10月28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专题报道我校药学院副院长包小峰教授。报道中指出,近年来,包小峰带领科研团队从微生物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出发,在抗衣原体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研究中实现突破,首次发现了衣原体特有的药物靶点分子,为衣原体的致病机制和特异性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他还带领团队从微生物防治方面出发,希望通过肠道微生物的调节延缓,防治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010/28/node_13.html
    2020-11-02
  • 30
    2020-10
    10月26日出版的《中国经营报》以《南通冲刺“万亿俱乐部”》为题,就南通新机场建设问题采访全国政协委员、我校校长施卫东和我校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陈卫忠副教授。施卫东表示,当前长三角江苏侧机场群,港口群发展相对滞后,应尽快规划并开工建设南通新机场,打造“轨道上的世界级机场群”并加快打造通州湾新出海口。陈为忠表示,南通的空域与土地相对宽裕,可以承载上海浦东机场货运功能并分流一部分客流。(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dianzibao.cb.com.cn/html/2020-10/26/content_174495.htm?div=-1
    2020-10-30
  • 27
    2020-10
    10月18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头版刊登我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研修班结业作品汇报展的图片新闻,聚焦我校文化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南通大学第六期研修班学员的优秀成果。我校蓝印花布技艺研修班属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自2016年10月至今已开办六期。此次研修班期间,我校邀请知名院校专家举办系列主题讲座,传授理论经验,提升综合素养,同时注重技艺实践传承。由吴元新等蓝印花布国家级、省市级传承人亲自向学员传授蓝印花布技艺,带领学员实地考察蓝印花布博物馆、蓝草种植基地,亲身体验蓝印花布核心工艺环节。我校蓝印花布技艺研修班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相融合,实现了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要求,在促进民间传统文化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推进当地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手工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符周利 骆雁)相关链接:http://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838041layountIndex=0date=20201018siteID=2id=1
    2020-10-27
  • 23
    2020-10
    10月22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以《南通大学打出“组合拳” 按下科研创新“加速键”》为题,关注我校科研创新工作。文章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研活力”“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点燃科研热情”“产生科研聚焦效应,孕育创新成果”三个方面介绍了我校科研创新工作。校党委书记浦玉忠表示,学校将继续以敢闯敢试的精神突破建设发展瓶颈,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制度驱动与控制作用,激发学校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将改革向纵深推进。(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010/22/node_7.html
    2020-10-23
  • 22
    2020-10
    10月20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以《南通大学:为水产养殖智能化插上科技翅膀》为题,关注我校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团队。报道指出,针对水产养殖中鱼虾对温度、食料的敏感问题,团队研究设计了基于毫米波雷达结合超声波避障系统,大大降低了水产养殖行业水质检测的设备成本,同时解决了养殖户夜间投喂难的问题。该创新项目在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中荣获技术类竞赛一等奖。(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010/20/node_10.html
    2020-10-22
  • 14
    2020-10
    10月14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专题报道我校地理科学学院董进国教授。报道中指出,自硕士以来,董进国一直以石笋为载体、从事着第四纪古环境演变与年代学研究工作。凭借执着的信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克服了石笋研究的种种困难,利用山西莲花洞多支石笋记录,分析南北差异,为华北地区的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董进国正在执行MIS5阶段华北石笋记录的千年—亚千年尺度季风变化及驱动机制的研究。(校报学生记者 王田宇)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010/14/node_13.html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