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16
    2022-03
    大家好,我是来自电气工程学院电193班的葛金田。很荣幸能和大家分享我的青春故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两年军旅,锤炼青春自强意志,立志报国;五载求学,以青年热血投身“科技强国”梦。将报国之志融入学习科研中,我一直在奋斗的路上。2017年7月,我进入了南通大学,恰逢社区号召应征入伍,从小就怀揣从军梦的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参军报国,带着建功立业的雄心,踏上了开往军营的列车。三个月新兵连的艰苦训练后,我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93459部队。午休时段和训练结束后的夜晚,经常可以见到我在训练场上自我加练的身影。功夫不负苦心人,在营里组织的专业比武竞赛中,我发挥出色,勇夺“神炮魂”擂主称号,并参加了空军“蓝盾-18”实弹战术演习。来到甘肃戈壁,风沙漫漫,夹杂着黄沙的狂风打得人脸颊生疼。演习驻守半个月里的风餐露宿让我体会到军旅生活的艰辛。尽管条件艰苦,但我没有任何怨言,始终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像一棵坚挺不屈的边塞胡杨。面对“敌机”随时随地地“招呼”,我枕戈待旦,在指挥所的帐篷里搭起了床铺。因为在甘肃实弹战术演习的优异成绩,我所在的营作为全军唯一一个弹炮营于2018年8月奔赴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参
    2022-03-16
  • 05
    2022-03
    大家好,我是第22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支团团长,来自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研21土木工程学硕班的陈佳旭,今天是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志愿服务与支教心得。且行且知 且知且行听了一场演讲,我就来了。两年前的那场“莫文隋”支教宣讲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记得在宣讲会上,第20届莫文隋支教团一位学长讲述了他的支教经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提到在他班上,有个孩子一次考试考得非常好,他的心愿是想吃次汉堡包。为了满足他这个小小的心愿,学长带他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当时我就想,我要去支教,把孩子们都带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深知志愿服务是体验社会的机会,支教并不是一种单向的付出,更多的是志愿者与受助者的一趟相互感激、共同成长的温暖旅途。2020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给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的回信中,勉励研支团成员接力守护孩子们的梦想,继续弘扬“莫文隋”精神,努力为祖国教育扶贫事业做出新的贡献。娄勤俭书记的回信也更加坚定了我去支教的决心,支教也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青春无悔 奉献闪光2020年8月,我和五位同伴一同前往青海省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刚到青海
    2022-03-05
  • 22
    2022-02
    大家好,我是中国红十字“会员之星”,来自公共卫生学院预防182班的周昊杰,很荣幸有机会能与大家分享我在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经历。初遇红十字 静待新旅程在我小的时候,家附近的广场上设置了献血点,总有叔叔阿姨捂着手臂出来,手中拿着一张证书。我好奇去问这是什么,他们告诉我这是献血证。“献血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哦,等你长大后也可以献。”小小的我便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时间转眼来到2018年的夏天,即将步入大学的我也迎来了18周岁的生日。生日第二天,我便前往献血点,完成一直以来的心愿。终于,我也收到了那张盼望已久的献血证。轻轻抚过它,我想象着可以帮助需要的人渡过难关,自豪之情油然而生。那一刻,我的心中便悄然埋下了一颗志愿的种子,只待雨露润泽,便可以生根发芽。投身服务 传递温暖怀揣着青春与梦想,我来到了通大。大学生活是全新的体验,刚进校不久,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校红十字会实践部,在这里,我有机会参与各项基层志愿服务活动,体验温暖与感动。丰富的志愿经历让我收获良多。其中令我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在“三对一义务家教”中的体验。在活动中,我们耐心地为孩子们答疑解惑,还和他们一起做手工、玩游戏。小孩子的眼是纯净的,笑是
    2022-02-22
  • 27
    2021-09
    先后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南通大学“创新人才基金”资助对象、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先后获南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创新项目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和南通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从教17年来,化学化工学院教师陈婷婷深耕教学、潜心学术,在专注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也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和年轻老师成长,做他们的引路人和领航者。固本明旨上好课 精耕细作见精神“陈老师是我大一时《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任课老师,睿智、真诚、讲课水平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81班王鑫涛开学大四,回忆起对陈婷婷老师的初印象,他用了“对工作负责”“重视学生发展”等词汇。他的同班同学王丹琪,则用“没有距离感”“与学生为友”“教学有方”来形容陈老师的课堂:“陈老师不光课堂上认真给我们讲授知识点,下课后也耐心帮我们解答疑惑。有时她在办公室批改作业,遇到有学生问问题,也总是不讲解好不下班。”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陈婷婷坚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在她承担的《无机化学》
    2021-09-27
  • 21
    2021-09
    从教18年,多次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投入古文字学领域,做“冷”学问,坐厚板凳,指导学生发表多篇论文;专注文字与训诂学的“冷门”科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他就是南通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我校文学院张学城教授。多年来,他始终秉持严谨踏实的教学态度,结合多元丰富的教学方法,在古文字学领域孕育桃李满园。教书育人桃李不“绝”“三鱼为鱻,这是鲜的另一种写法,代表着三条鱼忽而跳起,忽而跃下,是不是十分灵活呢?”在张学城的课堂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生动有趣的讲解,一个生僻的古汉字,在他鞭辟入里的分析下,立刻“活”了起来。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每次的古代汉语课都座无虚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学城深谙此教育之道。在平时的本科教学中,他注重将古文字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将学科知识横向延伸,使学生“浸入”古文字的探索之门,掌握古文字的字形字义,在理解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挖掘古文字的玄妙之处。张学城将这种古文字学习法称之为 “沉浸式”学习法。利用小篆写一封家书,用甲骨文写下学习心得体会……这是他常常会给学生布置的一些“时髦”作业。一笔一划的古文创作
    2021-09-21
  • 15
    2021-07
    “付出越多,感情越深。”已有50年党龄的沈玉华,虽已退休,但仍醉心关工委工作,不忘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沈玉华17岁参军,荣获3次三等功,曾被评为宣化炮兵学院“优等生”,被原北京军区评为“优秀旅政治部主任”等称号。他26年的军旅生活留下了光彩熠熠的青春印章。“1969年那时候正碰上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苏关系已经处于战争状态。本来我们这个老部队是在福建,因为要‘北上抗修’,就把部队往山西调防。”说起参军的时光,沈玉华有说不完的回忆。“当时十七岁来到了部队,没有新兵连,昼夜施工三个月,掉皮掉泪不掉队就是当时的状态。”沈玉华至今都记得在黄土坡里挖工事的日子。由于踏实肯干,当时的班长安排沈玉华当话务兵,并主动当起了他的入党介绍人。“多亏了老班长对我的操心,一步步带着我走,让我从比较单纯到有心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沈玉华谈及自己的老班长时难掩内心激动。“当时入党很难,10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能入党。”谈到入党时,沈玉华十分激动。“那时候我只知道入了党就是好同志,我肯定要不顾一切加入党组织,向党组织靠拢。”每天三个半小时的学习,他特别认真,把毛主席语录背得滚瓜烂
    2021-07-15
  • 29
    2021-06
    “科学的理想信念非常重要,一旦确定了,就不要动摇,要坚定,要坚持,要一心一意跟党走。”这是老党员金城对自己人生历练的体会。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依旧坚守工作岗位,奉献放在前、名利置于后,坚持一辈子用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入党不怕“远征难”说起金城的入党经历,那可是时间较长的一段征程。金城出生于1942年,是在农村艰苦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要求上进,自上小学开始,就一直是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干部。1962年,全国三年困难时期,尽管国家减少大学招生指标,他还是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国家重点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当时读师范学校,学费、伙食费全由国家补贴。平时,金城一个月还有四块五毛钱的特困助学金。他省吃俭用,每个月还能剩下两块钱积累起来寄回家里,给两个弟弟上学零用。他说:“正是因为国家的好政策,我才能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在金城成长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他的系主任和辅导员。“辅导员吃穿住行经常和我们在一起,师生之间亲密无间。他知道我的家庭条件不好,对我特别关照,我入学时的所有生活用品,如被子、床垫、蚊帐,都是他从学校里给我申请补助的。”系主任是学校里威望很高的老同志,参
    2021-06-29
  • 07
    2021-06
    “服从党的需要,听从党的安排,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这是六十年前袁靖东大学毕业时的诺言。如今虽已是耄耋之年,他却将这句话一直铭记心头,一辈子服务人民,一辈子服从组织。“党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小时候,袁靖东家庭贫困,他的父母凭借20斤面粉支起一个烧饼摊,培养了他们兄弟姐妹四个。虽然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孩子教育却非常重视。“我在南通享受的教育资源比较好,从小学到初中,午饭都是学校免费提供的。”袁靖东笑着说。到了初中,袁靖东考上了离自己家很远的崇英中学。一个在城南,一个在城西,每天要在路上来回走一个多小时。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他便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复习功课,到了学校就可以将一门功课复习好。后来正好赶上政府调整学校布局,通大附院对面便是启秀中学,在政府的关怀下,袁靖东便转到了这所离家很近的学校,从此再也不用每天花那么多时间跑着上学了。到了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每年都给袁靖东发放国家助学金,班主任每个月还补贴他12元钱作为吃饭和零用,大大解决了他生活上的问题。“我知道班主任是党员,是我的榜样,所以我当时就对党员有了憧憬。”正是这份特殊的关怀,让袁靖东心中根植了对党深深的感激之情。也是从那时起,
    2021-06-07
  • 31
    2021-05
    夏大明,1947-1951年就读于南通学院农科,是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通院团契”的第一批成员,一位怀有赤诚爱国心的中共党员。夏大明祖籍四川合江榕山镇(今荔江镇)。1947年到南通学院读书,1951年毕业。同年他参加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南通,他经历了新旧社会的变迁,迎接新时代的第一缕曙光。他说:“新中国成立那年我在南通读大学。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南通学习和工作的两三年。”夏大明的母亲董竹君是江苏海门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她恨世间贫富不公平,并把为苦难深重的大众谋幸福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作为“党的同路人”,她独资创办《上海妇女》半月刊杂志,宣传革命思想和女权思想;资助中共地下党的活动经费,支持青年学生组织及其爱国活动;资助和培养进步青年,为抗日战争募集资金……在董竹君的影响下,她的子女们也开始接触革命。夏大明的大姐夏国琼是中国第一代钢琴家,“九·一八事变”后,她和母亲董竹君一起参加抗日游行大示威,在游行中几乎丧命。三姐夏国瑛是一名共产党员,1941年6月,就读于沪江大学的夏国瑛,受上海城市部长张登指派,北上参加新四军投身抗日。这样强烈的爱国情怀无形中影响了夏大明,他和同时
    2021-05-31
  • 24
    2021-05
    一身浅蓝色的旧军服,今年已是95岁高龄的许胜,精神矍铄,身体健朗。“半辈从戎半辈文,党育恩情比海深。”这是他对自己70多年来革命、工作生涯的概括。“我既是战争年代的幸存者,也是生活在新时代的幸福者。”许胜说,自己能做的,就是抱一颗初心,继续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添砖加瓦。许胜18岁就加入了新四军,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受嘉奖4次,各种沉甸甸的奖章仍然金光闪闪。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南通,经常下乡扫荡,给南通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时国民党大小官员仓皇出逃,只有共产党领导老百姓在抗日。”1941年9月,许胜那时高小毕业,进入了南通县抗日民主人民政府创办的苏北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学习。“那时是游击教学,日本鬼子下乡扫荡,我们立即分散回家。敌人走了,再集中起来学习。”许胜回忆道,有一次,他在路上迎面撞见两个日本鬼子,肩上的枪上还挂了从老百姓家里抢来的鸡,多亏同行的一位大哥指点,让他不要惊慌奔跑,才躲过一劫。1942年,许胜进入骑岸中学简易师范科学习。那一年,日伪军扫荡,从金沙到十总,一共杀害了53名同胞,制造了“十总惨
    2021-05-24
  • 18
    2021-05
    郁晓民,1944年——1950年就读于原南通学院农科,从早期党的外围组织学生活动积极分子,历经坎坷逐步成长为全国教育管理的专家。她的一生信念不息,奋斗不止。1927年,郁晓民出生在风雨动荡的年月。她的父亲郁华是著名的爱国法官、法学家,三叔郁达夫是著名的爱国主义作家,都是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革命烈士。百折不挠、才杰辈出的家族,给了郁晓民不断奋发努力的动力源泉。“书念到肚子里,谁也抢不走,要成为有文化、有抱负,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是小时候,父亲经常对郁晓民说的话。父亲的牺牲对十二岁的她冲击很大,更是成为激励她发奋读书的动力。“不要忘了父亲为什么会牺牲,要像父亲那样,做个正直、有骨气的爱国者。”知书达理的母亲也是这样教育郁晓民。由于生活艰苦,郁晓民在初中时便开始勤工俭学,用业余时间做过家庭教师,也当过电影院的广播播音员。这些活动让她提早接触社会,更锻炼了她的意志。受到大姐郁风的影响,郁晓民念高中时就开始参加学生运动。起初瞒着母亲,怕她担心,但不仅没受到母亲的阻挠,而是得到她的支持,只是再三关照:晚上要早点回来,注意安全。1944年,郁晓民考入原南通学院农化系,并加入当时党的外围组织女
    2021-05-18
  • 18
    2021-05
    郁晓民,1944年——1950年就读于原南通学院农科,从早期党的外围组织学生活动积极分子,历经坎坷逐步成长为全国教育管理的专家。她的一生信念不息,奋斗不止。1927年,郁晓民出生在风雨动荡的年月。她的父亲郁华是著名的爱国法官、法学家,三叔郁达夫是著名的爱国主义作家,都是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革命烈士。百折不挠、才杰辈出的家族,给了郁晓民不断奋发努力的动力源泉。“书念到肚子里,谁也抢不走,要成为有文化、有抱负,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是小时候,父亲经常对郁晓民说的话。父亲的牺牲对十二岁的她冲击很大,更是成为激励她发奋读书的动力。“不要忘了父亲为什么会牺牲,要像父亲那样,做个正直、有骨气的爱国者。”知书达理的母亲也是这样教育郁晓民。由于生活艰苦,郁晓民在初中时便开始勤工俭学,用业余时间做过家庭教师,也当过电影院的广播播音员。这些活动让她提早接触社会,更锻炼了她的意志。受到大姐郁风的影响,郁晓民念高中时就开始参加学生运动。起初瞒着母亲,怕她担心,但不仅没受到母亲的阻挠,而是得到她的支持,只是再三关照:晚上要早点回来,注意安全。1944年,郁晓民考入原南通学院农化系,并加入当时党的外围组织女
    2021-05-18
  • 10
    2021-05
    薛蔚芳,1940-1943年就读于南通学院纺织系,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南通学院纺织系、苏州东山钟秀小学、上海怀幼院、中纺三厂、上海虬江小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薛蔚芳生于1919年,恰巧是五四运动爆发那年。薛蔚芳的父亲思想开明,他认为女孩同样要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在当时很是难得。在薛蔚芳12岁时,她的父亲就送她去苏州省立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做寄宿生,正是这段生活,培养了薛蔚芳独立坚强的性格。1938年9月,薛蔚芳进入上海名校务本女中(当时改名为“怀久女中”)读书,务本女中北校的进步力量强,中共地下党员有十多人,她接受进步思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务本女中,薛蔚芳对工人阶级的深切同情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引起了班级党支部的注意。随后,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学协”(即上海学生抗日救亡协会)。在“学协”的组织领导下,薛蔚芳第一次看到《西行漫记》,第一次知道《国际歌》,渐渐开始懂得了革命的意义。为撤换时任训育主任、汪伪派来的汉奸金光媚,她参与了全校罢课斗争。在罢课期间,她还和同学一起编写各种歌曲,编排反汪斗争活报剧,经过十来天的斗争,校方终于让步,这是薛蔚
    2021-05-10
  • 06
    2021-05
    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年,他从此与党结下了不解之缘;成长在党组织的领导与关怀之下,他将投身革命事业当成了终身信仰;跨越一个世纪的风雨,他用信念与坚守诠释了对党的无限忠诚。他,就是南通大学离休干部赵暄。近日,我们有幸走近这位101岁高龄的老人,聆听他的革命故事,感受他的爱国情怀。时局动荡坚守本心农历1921年7月28日,赵暄出生在南通陈桥镇北郊一个佃农家中。从六岁开始学习,赵暄先后就读于南通县陈家桥初级小学校、唐闸实业小学高级部、唐闸敬儒初级中学。1937年,日寇进攻,南通沦陷,赵暄初中毕业后辍学一年,两年后又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三临时师范学校。时局动荡,学校停办,赵暄的求学生涯止步在1940年的秋天。赵暄上中学时,曾亲眼目睹日寇抢掠。当时日军据点里新添了人员,被子不够用,鬼子们就到农户家里抢夺被褥,甚至逼迫学生搬运被子。那是赵暄第一次近距离目睹日军横行,那样的愤怒感不论时隔多久都能够清晰记得。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赵暄迫切想为革命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1941年5月,赵暄主动加入南通县革命工作,主要从事文化宣传工作,通过印刷、发放传单,宣传口号,张贴标语,发表文章等方式宣传党的思想主张
    2021-05-06
  • 13
    2021-04
    邱会培1920年毕业于江西赣州第四中学,第二年到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读书,为纺工系第十届毕业生。他是南通最早的党支部书记,一位用慷慨赴死维护坚定信仰的伟大爱国者、无畏革命者。读书期间,邱会培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深入大生一厂车间工人群众中去观察、访问、调查,耳闻目睹工人血泪班斑的悲惨生活。他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写了《南通调查》,文中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南通大生纱厂,去年一年的红利,得300余万元,他的工人,每日作工12小时,工钱每人自1角6分至5角不等……。1922年3月,中共江西党组织创始者之一的袁玉冰在《新江西》上发表了评论模范县杂感,引用了邱会培《南通调查》部分内容。随后,邱会培和袁玉冰经常书信来往,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改造社会等问题。在袁玉冰的帮助下,邱会培阶级觉悟不断提高,逐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邱会培参与发起南通学生的后援活动。6月4日,邱会培代表纺校学生出席在农校举行的紧急会议,参与发起南通学生的后援活动。一连几天,他组织集会和游行,宣传惨案真相,发动纺校学生向各界募捐,仅半个月时间,就募到大洋701元,小洋2559角,铜元2471枚
    202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