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29
    2021-03
    “因为了解而热爱,因为热爱而坚持。”今年是医学院施玮老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尽管在很多人看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繁琐复杂,但施玮却对这一项工作有着别样的情怀。去年底,他凭借高超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荣获了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实现了我校在该项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凡事必躬亲”的耐心,致力于心理辅导的暖心,创新思政教育的精心,这“三心”正是施玮在辅导员岗位上发光发亮的“秘诀”。“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上学时我面对的是医学难题,从事学生工作后,我面对的就是随时都在成长的独一无二的新鲜个体。”如何适应从学生到辅导员的身份转换,是施玮初出茅庐遇到的第一个难关。“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施玮说,提升专业储备,是增强业务能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为了补足木桶的短板,施玮利用业余时间,先后自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国家二级创业咨询师、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师等专业证书。这些专业知识的储备,让他在处理学生工作的时候显得游刃有余。医学生的学习内容庞杂,很多学生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焦虑。施玮会定期做专题讲座、开主题班会,参加班级活动,共话师生友
    2021-03-29
  • 10
    2020-12
    7月17日,南通市召开2020年南通市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我校医学院副院长陈罡教授被授予“南通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多年来,陈罡团队对神经损伤与功能修复、间充质干细胞方面研究走在了国内领先地位,并对临床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医学事业值得我投入一生”“医学是值得我投入一生的神圣事业,我从医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1993年陈罡成为南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启了他的医学生涯。硕士时期,陈罡遇到了顾晓松院士和王晓东教授,开始研究如何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耳濡目染着“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的科研品质和奉献精神,陈罡深受鼓舞,越发热爱这个行业。“顾院士经常教导我们,做基础医学研究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平和与淡然的心态,胸怀大志,始终紧盯国际前沿进行思考和研究。”在院士的带领下,陈罡始终潜心研究。2001年,陈罡考取了中科院神经所博士生,跟随段树民院士展开了对胶质细胞的相关研究。2012年陈罡出国深造,先后在哈佛医学院、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开展工作,对慢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五年间,他从未放弃过想要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
    2020-12-10
  • 09
    2020-11
    在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她虽没有三头六臂,但只要一走进实验室和课堂,她就是勇往直前的“攀岩者”。她从事系统建模与控制、系统辨识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创新性提出一系列的参数辨识方法,还推动复杂情况下多模态、非线性系统的高精度建模的发展。她在科研路上硕果累累,共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她叫李俊红,是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是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系统辨识是研究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大千世界一切事物都有其运动规律,要想深层次的研究这些事物的运动规律,就要将这些运动规律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建模和系统辨识在各个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它解决的是模型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为解决工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服务。李俊红正在主持的关于建立高精度的电池模型和准确的估计电池状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写。“目前,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管理技术尚未成熟,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己经成为了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化和实用化的重要瓶颈。”
    2020-11-09
  • 02
    2020-11
    主持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PNAS、AAC、J Bacteriol等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任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南通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包小峰带领科研团队从微生物作用机制及防治研究出发,在抗衣原体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研究中实现重大突破,首次发现衣原体特有转录因子,为治疗因衣原体感染导致的相关疾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路漫漫,不忘初心“做科研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可以了解一些未知的,探索一些新的东西。”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生物制药工程的包小峰对科学研究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对他来说,科研工作就是把人类认知不断扩大,将未知黑暗变为光明的过程。在这份纯粹热情的驱使下,包小峰争取到了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在导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学术生涯中第一个研究课题:辅酶Q的分离纯化的化合物分离实验。从此与科研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他转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深造埋下了伏笔。研究生期间,包小峰在中药抗脂溶性以及微生物分子机制和药理学领域持续深入学习钻研。2007年博士毕业后,包小峰怀着提升自我、拓展视野的强烈渴望,选择奔赴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攻读博士后学位,紧跟导
    2020-11-02
  • 22
    2020-10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时常于渺无人烟的黄土高原上现身,只为获得更加精准全面的一线数据;又频繁深入潮湿幽暗的谷峰溶洞中寻觅,只因听闻有一线希望便不惧空手而归……我校地理科学学院董进国教授便是其中的一员。近年来,董进国团队利用山西莲花洞多支石笋记录,指出南、北方不同区域对气候突变事件的差异响应,为华北地区合理开发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等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幸运将至是赠予实践者的奖励“我就是研究石笋的,其实就是一块石头,通过这块石头就可以知道过去一千年、一万年,甚至十万年不同时间段古环境的变化……”说起石笋,原本略显拘谨的董建国变得滔滔不绝起来。自本科以来,董进国一直以石笋为载体、从事着第四纪古环境演变与年代学研究工作。生长在喀斯特熔岩区的石笋仿佛就是上天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它不仅覆盖范围广泛,而且其中所含有的放射性元素可以用于铀系定年,这一特点使得石笋相比于其他研究载体而言,在时间分辨率上具有绝对优势。出于对地理科学的热爱,董进国从那时起便与“石笋”结下了不解之缘。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董进国从南京师范大学顺利毕业,来到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工作。“那时学院刚刚起步不久,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2020-10-22
  • 19
    2020-10
    弯弯的眼睛,带笑的嘴角,娇小的身材,这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就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老师沈晓燕。从教30余年,她总是不知疲倦地奔跑在生物神经接口技术、神经信号探测电路和功能电激励电路设计的研究之路上,用自己春风化雨般的关怀,为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照亮了前行的路。因材施教 整合突破即为“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沈晓燕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作为一名老教师,她善于抓住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不同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发自内心地欣赏、关心、尊重每个学生,并不断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作出改变与创新,以迎合学生的需求。在其任教的本科生课程——医学电子仪器原理设计中,沈晓燕一直保持着独有的个人教学特色,即录摄讲演。她在第八周以后列出几个研究方向以供学生参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任选其一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整合。每个学生都会分配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去展示自己的ppt,并获得沈老师赠予的录摄反馈。“这样一学期下来,他们每个人的演讲水平、制作和汇报ppt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沈晓燕自豪地介绍。沈晓燕还针对研究生性别及性格的差异来分配相应
    2020-10-19
  • 14
    2020-10
    大家好,我是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公管172班的谢翠雯,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回望来路,我经历过迷茫、困顿,在不断思索中收获成长。在爱与温暖的传递中开拓自我我自幼生活在一个平凡、温馨且幸福的家庭,外公是名有着六十五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一生默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成为一个有爱、温暖、善良的人。初入大学时,我还是一个内向腼腆的小女生。九月骄阳似火,踏入校门的时候便有穿着红马甲的“莫文隋”青年志愿者热情地从我手中接过行李箱,耐心为我指路,让我顿时对这个陌生的校园心生暖意。南通是一个有着光辉志愿服务传统、公益慈善文化浓厚的城市,而南通大学在20多年“莫文隋”精神的传承与浸润下,助人为乐、大爱奉献精神已蔚然成风,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莫文隋”,促使我在志愿服务道路上不断前进、成长。“识民生百态,才能更好为社会贡献”是我参与志愿服务以来始终不变的初心。大一时,我第一次参与了助学教育、人文艺术类型的志愿服务,包括学院的“彩虹堂”四点半学校、教育科学学院的“心晴驿站”以及寒暑假到贫困乡村的公益支教等,那时的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小花老师。令我记忆
    2020-10-14
  • 12
    2020-10
    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质量连续5年被学校评为优秀;鼓励学生参加竞赛,指导学生获得多项大奖;专注从事科研工作,获得发明专利8项……工作28年以来,电气工程学院吴晓教授秉持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扎扎实实的教学态度,描绘出一名高校教师的优秀风范。勤勤恳恳的教学者“运动系统控制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我特别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完整性掌握。”谈到教学,吴晓总有说不完的经验。每次讲授课程时,他习惯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专业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课程结束时,他都会要求学生用科学性的语言撰写小论文,在总结的过程中扎实理论基础。对学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是他一直不变的育人初心,吴晓说,“作为一名工科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学好工科类的专业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吴晓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作,努力将最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验课堂当中。在讲授运动控制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程序控制的原理,他运用PLC虚拟实验教学,在计算机屏幕上构建了四层电梯这一控制对象
    2020-10-12
  • 02
    2020-10
    前两天,在刚结束的全国大学生非织造材料开发与应用大赛上,我校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张伟教授指导的团队再次斩获一等奖。作为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张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带领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教育中成人,致力于塑造品质高尚、学以致用的“工匠型”非织造专业人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纺织服装学院的宣传栏上,“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八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这是先校长张謇在1912年创办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时题写的校训。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和发展,现在的纺织服装学院继续秉承先校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为我国纺织服装业输送了数千名优秀的高级人才。每年的新生开学第一课,张伟都会带领同学们走进校史馆,详细介绍学校和学院的悠久历史、纺织服装专业的由来,为同学们讲述张謇的教育思想,分析教育与实业的关系,以及如何用教育来强化实业,又怎样通过实业支撑教育,“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们带来不一样的专业体验,唤醒大家对专业学习的热爱。”张伟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张伟坚持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讲授非织造课程的他常
    2020-10-02
  • 21
    2020-09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觉得支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也很庆幸自己能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在最美的年纪做自己想做的事。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让自己的青春与理想同行。2019年的夏天,我怀着对西部的向往,揣着梦想与希望,背上行囊,踏上远行的列车,开启我的支教旅程。我曾幻想着会有一群活泼可爱、勤奋刻苦的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自觉完成作业;课余时间,有学生来请教,我耐心地为他们答疑解惑;闲暇时,我们在操场上聊天,当他们的知心大姐姐。然而,真正的画面是上课总有人窃窃私语,时不时还有人想要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从前面溜到后面;距离下课还有3分钟时,就开始蠢蠢欲动,做好下课铃一响就冲出教室的准备,然后你追我赶,各种玩耍。没错,我遇到的就是这样一群调皮好动,上课满脑子“跑火车”,下课“窜天猴”一样的“问题小孩”。如何做好一个老师?在和老师、学长学姐们的交流中我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再是到点匆匆忙忙去上课,下课铃响抱书就离开,上课也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我会提前几分钟到教室,下课多停留一会和学生聊聊天,上课时讲些小故事活跃气氛。我开
    2020-09-21
  • 15
    2020-09
    站三尺讲台,育四方桃李;投身科研,孜孜不倦;面对百年难遇的疫情,秉持家国担当,带领大学生青年突击队迎“疫”而上,为防疫贡献专业力量……工作16年来,高月霞一直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主编教材 2 部,曾获全国卫生管理教育学会一等奖;注重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相结合,教学质量考核连续 5 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指导学生获得多项大奖。高月霞用自己独特的笔调,谱写了对自己、对学生、对社会特别的诗篇。教有方 春风化雨潜入夜“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最新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高月霞的课堂,往往不是从课本开始的。结合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传授学生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高月霞最为注重案例式教学,始终会将知识点放置于最新的时代背景中。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高月霞每天都会结合全球最新的疫情数据,通过中外治愈率和死亡率等数据对比,向同学们展现中国抗击疫情的得力举措和应急速度。“用最前沿的思想,实时更新课程内容。”高月霞说,“通过数据化直观的对比、实事案例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向学生展现卫生管理在社会的重要性,真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
    2020-09-15
  • 11
    2020-09
    多次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在九年多的科研工作中,特种医学研究院航海医学研究所姜保春副研究员一路来乘风破浪,长期从事慢性疼痛领域的发病机制研究。他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畏的实践精神,完美诠释了通大人披荆斩棘的治学精神。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非热门学科,慢性疼痛虽然拥有较为广泛的临床试验案例,但由于人们对其发生机制还不清楚,至今全世界仍然没有充分有效的治疗方案。全球每年约有2500 万人死于疼痛,慢性疼痛俨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博士毕业后,姜保春凭借着自己在分子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领域的前瞻眼光,认为确定新的分子镇痛靶点并以此为基础开发镇痛药物,是疼痛领域基础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病人的直接死亡原因并不是疾病,而是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姜保春认为,临床治疗中,减缓疼痛的药物运用广泛但同时也有很强的副作用。目前市场上的镇痛药主要分为非甾体类镇痛药,吗啡类镇痛药和镇静药。非甾体类镇痛药物适用于轻度疼痛,吗啡类药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慢性疼痛,但容易造成成瘾和呼吸抑制,根据美国CDC数据,每天有
    2020-09-11
  • 01
    2020-09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带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我踏上了支教之路。支教生活是清苦的、孤单的、单调的,却又是神圣的、光荣的、多彩的,能够投身于支教的队伍中,是我一生的荣幸。虽不是师范专业,身为艺类生的我却也怀揣一颗教书育人的心。随着支教队伍来到青海之后,我服务的单位是贵德县民俗寄宿制学校,担任了七年级一班和九班的语文教师。刚开始授课的那两天一切都很顺利,学生们也都很给面子,上课的时候也非常积极踊跃,虽然说普通话并不十分标准,但是看得出来,每个学生都对初中语文和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眼睛里的光芒,好像小时候在电视上的某个广告里见过,很淳朴,很天真。我对学生的态度一直都是上课“做长辈”,课下“处朋友”,有的学生在作文里面写我是一个善变的大恐龙。学生的掌握知识能力要比发达地区的孩子慢一些,往往都是该教的知识教了,作业也布置订正了,题目也讲了但是学生仍然无法掌握那些简单的知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慢慢地,我开始着急,但是学生的态度还是不温不火,我开始在班里发过几次火,每次发完火,他们一个个伸着小脑袋总是能安稳几天,但是过不了多久也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令我哭笑不得。于是,我开始了
    2020-09-01
  • 26
    2020-08
    来青海贵德支教之前,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出过远门。当收到支教通知时,我激动万分、无限憧憬,丝毫没有对未知际遇的忐忑之情。时至今日,那些见识过的巍峨壮阔山河盛景,领略过的多彩浓郁民族风情,一直让我魂牵梦萦,回味悠长。当然,“润物无声,风化于成”的个人支教体会,也深深注入我的脊髓。支教一年里,我先后带过两个年级,六个班,教过英语,也讲过数学。不同年级的孩子,不同的科目,也带给了我不同的教学感受。最开始我教授的是七年级英语。第一次正式以老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我难免有点忐忑,羞涩。“你们可以叫我Amy,我们私下里可以做朋友。”这是我简单的开场白,也是我不简单的心愿:教师与学生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可能是我经验不足,一开始的“放低姿态”和开放教育,让学生们对我完全没有了“戒备心”。虽然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但是也经常出现纪律涣散的教学“事件”。课堂效果当然也不是很理想,很多孩子只顾课堂上的“热闹”,而忽视思考,造成了“一讲就会,一听就忘”的局面,月末考核成绩也不理想。如此种种难以掌控的情况出现,让我陷入了无尽的反思之中。同事说,严师才能出高徒。消除师生距离感,就是消除了老师教学的砝
    2020-08-26
  • 20
    2020-08
    “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这个名字,是我因学生会工作偶然间听团委老师们谈起知道的。带着好奇心,我开始关注这个群体,开始了解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开始思考“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2018年秋日的一天,我下定决心要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去祖国西部奉献青春、锤炼才干。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告诉父母这个想法时,竟得到了日常对我持“放养”态度的父亲的支持,而一贯疼爱甚至有些宠溺我的母亲却坚决反对,好在“二比一”的结果让我有了前往青海贵德支教的决心。“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2019年7月中下旬,从南京出发,我们第21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4名成员踏上了前往青海的“征程”,于8月1日建军节顺利抵达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9月2日傍晚,风高气爽。班主任马生艳老师带我前往班级,当我一只脚还未踏进教室时,耳旁就响起阵阵掌声,好似无数的鼓点敲击内心。初为八年级语文老师的我表面上云淡风轻,一本正经地回应着学生们充满好奇的双眸,实则内心慌张忐忑,不知该说些什么。所幸,天真无邪的藏族学生们打破了这尴尬的局面。“老师,您来自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