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02
    2021-11
    有一种新型涂层,它不仅能像瓷砖表面一样丝滑,并且有着媲美陶瓷般的硬度,能有效抵御上百种污渍的侵袭,普通湿布便能完成日常清洁。即使用在极度潮湿的地下室、卫生间也能做到长久性不脱落、不发霉。这种新型涂层来自我校“派斯盾”创新创业团队之手,这支由2016届毕业生丁孙浩、李鹏伟,在读研究生董博文和本科生徐广钰等人组成的团队巧妙地将鞘翅甲仿生原理和前沿的纳米技术相结合,研发出一种超自洁的新型材料——“鞘翅甲”仿生纳米自洁涂层,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不久前一举夺得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创新源自于上千次探索纳米涂层作为新材料的一种,因自洁、防腐蚀、抗菌等特性,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具有千亿美元级的市场,但核心技术主要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国内市场只能依赖进口。“以水性涂层为例,高端进口防护涂层价格昂贵,令众多设计师和用户望‘漆’兴叹。”对此,丁孙浩很受触动,“我们是否也能研发出一种新材料,除了提升涂料功能,而且能降低涂料的使用成本,更好的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呢?”看似简单的涂层,实际上包含了从原料端到成品复配的系统性技术的突破,真正研发起来却并不容易。涂层自洁抗污的核心是结构性疏水,一
    2021-11-02
  • 01
    2021-11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受聘为我校终身教授,聘请全职、柔性特聘、客座教授50余人,签约六类以上高层次人才506人……以集聚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集聚”战略,学校根据人才政策实施情况及人才工作实际,修订出台了《南通大学人才引进与管理实施办法》《南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伯乐奖”奖励办法》,进一步增强人才政策吸引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宽口径、全流程加强人才服务。两年来,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日益呈现出快马加鞭的发展态势。“引进一位,带动一批”“作为南通人,能进入南通大学,为家乡高校发展贡献力量是我的荣幸。”1986年出生在南通通州的吴丽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了四年半的博士后研究,学成后不为国外优厚待遇所动,与丈夫秦玉岭博士分别于2019年、2020年先后加入公共卫生学院。夫妻二人在生物多色成像和循环组织染色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前沿水平,依托学校两人均入选了江苏省特聘教授。生物医学传感新方法新技术是当前医学检验专业热点研究方向。针对临床生物医学检验中存在的灵敏度低、特异性差、耗时长,易受生物背景干扰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吴丽
    2021-11-01
  • 25
    2021-10
    10月2日,预防医学专业2021级新生吉高雯过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日。这一天,告别父母,独自迈入校园的她并不孤单,热心的学长学姐全程帮她运送行李,陪她熟悉校园;手机上,智慧学工服务系统集预报到、网上缴费、宿舍园区刷脸入住等功能为一体,只需动动手指,她就完成了几乎所有的报到流程;校领导还为她送上了生日蛋糕和祝福……一系列贴心举措让初入校园的吉高雯直呼暖心。今年,应疫情防控要求,2021级新生需要独立入校报到。学生工作部牵头各部门通力合作,制定周密的迎新方案,采用“‘一人一组’迎新生,志愿服务全过程”的迎新方式,为新生提供便利、让学生家长放心。“学生工作无小事。”学生工作部始终同学生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部门进一步走基层、听心声,聚焦学生“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合力,作好学生成长的护航人。同心:多措并举,招生就业添新招今年是江苏省实行新高考政策的第一年,招生录取工作受到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时,各省高考改革进度和实施方案不同,招生政策变化大了,录取难度也加大了。“我们与考生同心,与学院同行。在全方位、立体化、新尝试的基
    2021-10-25
  • 13
    2021-10
    新学期伊始,外国语学院师生惊喜地发现:学院办公楼的走廊上又多了一些精巧的圆形桌椅、一张崭新的乒乓球台,研讨吧里也添置了新沙发和健身活动器材……学院呈现出一派清新活力的景象,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课间交流和休闲。这是外国语学院针对师生反映的硬件条件有限问题,在办公用房无法增加的情况下,拓展教学科研活动空间,打造的温馨文化小家。如何使“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成为学院“识民情”“惠师生”的一张名片?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外国语学院党委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紧密结合,把人文关怀和学院发展相联系,用力用情用心开展工作,切实提升师生的幸福感、归属感。用力:名师送研实现双赢“中学英语教师开展教科研的切入点在哪里?”“怎样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前不久,外国语学院院长陆国君、副院长佘军给海安市立发中学和如皋市实验初中全体英语教师送去专题讲座,指导中学英语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融合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筛选教研选题,提升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效度。“这样的讲座极大地开阔了老师的视野,拓宽了思路,给我们带来了教研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真希望越多越好!”
    2021-10-13
  • 07
    2021-10
    十月的通大秋高气爽,校园里处处都是“花式”迎新横幅,浓浓的迎新氛围扑面而来。10月2日至4日,7102名2021级本科生离开了父母的羽翼,步入了百年通大,开启新的人生历程。他们当中,有些同学或特长丰富,或独立自主,或与通大有着“特殊缘分”。自带“光芒”的他们将共同在通大成就更好的自己。他们多才多艺据新生大数据统计,超过33.3%的新生在中学阶段获得过各类大奖,其中20余人曾获国际赛事奖项、266人曾获国家级奖项、225人曾获省级奖项。此外还有364名新生有乐器、舞蹈、书画等特长。中国香港国际音乐节金奖、南通市声乐比赛一等奖、南通市江海合唱一等奖……文学院的新生顾旸从小就喜爱唱歌,获得了许多声乐类的奖项。高考后,她走进了南通大学综合评价考场,凭借着优秀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学业能力,最终被中文师范第一志愿录取。“在大学里,我很想加入一些社团,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平衡好自己的学业和爱好。”她认为,专业学习和特长爱好都很重要,作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要会学习,也要会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教育科学学院的新生孙语艺与顾旸一样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高中时的她就已经取得了舞蹈十级、钢琴十级证书,并还有软笔书
    2021-10-07
  • 05
    2021-10
    目之所及,斑驳的外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灰红横替的外立面,并配有仿古砖花纹;坑洼的校园主干道全部换成了黑色柏油路面,人行道也换成了与濠河边同款石材路面……9月22日是启秀校区老生集中返校的日子,药学193班学生张雯拖着行李箱刚踏入北区南门,便惊觉学校用一个假期完成了“变脸游戏”。是的,利用今夏集中“补妆”的启秀校区,无论从视觉上还是体验上,都给学生带来不少惊喜。这背后,有校领导对校区整体翻新改造的高度重视,有多部门联动配合的精诚合作,更有国有资产管理处回应师生关切的具体行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国资处以“我为师生办实事”和“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为抓手,既解决关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大事,又解决基层师生关心的难事,用心用情办好师生“急难愁盼”的实事,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破旧立新 把大事办妥南通大学启秀校区位于南通市中心风景秀丽的濠河之畔,是南通大学四个校区中历史最悠久、位置最优越、底蕴最深厚的老校区。囿于种种内外部因素,校区建设步伐滞后,2004年至今没有实施过规模化提升改造,师生对此反映强烈,纷纷借助校长信箱、校园官微和抖音、教代会等渠道提出整体翻新诉求。校党委研究决定,将
    2021-10-05
  • 27
    2021-09
    先后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南通大学“创新人才基金”资助对象、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先后获南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创新项目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和南通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从教17年来,化学化工学院教师陈婷婷深耕教学、潜心学术,在专注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也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和年轻老师成长,做他们的引路人和领航者。固本明旨上好课 精耕细作见精神“陈老师是我大一时《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任课老师,睿智、真诚、讲课水平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81班王鑫涛开学大四,回忆起对陈婷婷老师的初印象,他用了“对工作负责”“重视学生发展”等词汇。他的同班同学王丹琪,则用“没有距离感”“与学生为友”“教学有方”来形容陈老师的课堂:“陈老师不光课堂上认真给我们讲授知识点,下课后也耐心帮我们解答疑惑。有时她在办公室批改作业,遇到有学生问问题,也总是不讲解好不下班。”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陈婷婷坚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在她承担的《无机化学》
    2021-09-27
  • 21
    2021-09
    从教18年,多次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投入古文字学领域,做“冷”学问,坐厚板凳,指导学生发表多篇论文;专注文字与训诂学的“冷门”科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他就是南通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我校文学院张学城教授。多年来,他始终秉持严谨踏实的教学态度,结合多元丰富的教学方法,在古文字学领域孕育桃李满园。教书育人桃李不“绝”“三鱼为鱻,这是鲜的另一种写法,代表着三条鱼忽而跳起,忽而跃下,是不是十分灵活呢?”在张学城的课堂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生动有趣的讲解,一个生僻的古汉字,在他鞭辟入里的分析下,立刻“活”了起来。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每次的古代汉语课都座无虚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学城深谙此教育之道。在平时的本科教学中,他注重将古文字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将学科知识横向延伸,使学生“浸入”古文字的探索之门,掌握古文字的字形字义,在理解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挖掘古文字的玄妙之处。张学城将这种古文字学习法称之为 “沉浸式”学习法。利用小篆写一封家书,用甲骨文写下学习心得体会……这是他常常会给学生布置的一些“时髦”作业。一笔一划的古文创作
    2021-09-21
  • 13
    2021-09
    临近饭点,忙碌了一上午的师生员工只需随手打开“智慧通大”微信公众号中的校园卡,查看“食堂就餐指数”,就能轻松掌握学校各个食堂近十分钟的消费人数,选择合适的就餐地点,享受一份舒心的午餐。这是学校信息化中心在调研收集师生关心的问题后,针对“食堂就餐高峰拥挤”问题,开发打造的一项“微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信息化中心面向学校师生需求,进一步倾心打造智慧校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创新融合,不断将工作做细、做实、做精,在提升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效能的同时,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师生的困难事、烦心事,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细:助推教学科研我校在国内高校率先实现大规模部署基于WIFI6技术的无线设备,四个校区多线路、双设备互联,最大限度保障了分校区网络使用的可靠性。通过有线网和无线网的改造,为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高效、稳定、安全的网络服务。今年8月30日,我校师生再次相聚“云课堂”。信息化中心进一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并持续为学校老师提供线上教学和在线课程建设服务工作。“针对师生线上教学使用较多的‘课堂派’和‘爱课程’平台,我们提供24小时无间断在线教学技术咨询
    2021-09-13
  • 06
    2021-09
    参与6次水环境与水生态调查和1次全流域草地植被调查,足迹遍布呼伦湖周边及主要入湖河流近3000平方公里区域,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平台建设项目1项,已发表相关论文5篇,公开发明专利10件,授权实用新型7件……自2018年起,地理科学学院呼伦湖生态保护师生科研团队每年暑期都会来到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连续四年进行野外实地调研采样,开展呼伦湖生态保护研究。呼伦湖是亚洲中部草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组成部分。“湖泊、河流、沼泽、草甸等构成了呼伦湖区域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在调节气候、防止荒漠化、维系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平衡乃至我国北方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团队指导老师、地理科学学院刘波副教授介绍,近20年来随着北方气候暖干化的影响,,呼伦湖上游来水显著减少,导致大面积湖滨芦苇湿地丧失,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部分物种栖息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由于呼伦湖生态环境具有进一步退化的风险,给区域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党中央高度重视呼伦湖生态环境问题,
    2021-09-06
  • 04
    2021-09
    优化资源配置 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9月3日下午,国有资产管理处召开新学期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中共南通大学第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新学期工作会议精神。会议传达了校党委书记浦玉忠、校长施卫东在中共南通大学第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新学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总结了上半年及暑期完成工作,并从6个方面对新学期国有资产管理处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一是要创新推进党建工作、筑牢廉洁思想防线;二是要强化招标采购工作、提升服务效能;三是要深入谋划公用房资源优化配置改革;四是要深度融合资产目标考核和绩效评价;五是要抓实抓牢实验室安全底线;六是要多举措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葛志明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希望大家抓好新学期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执行及落实,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昂扬的工作姿态,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吴甲)用情用心用力做好服务 实现后勤新发展目标9月3日下午,后勤保障部召开新学期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中共南通大学第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新学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暑期工作,部署下半年工作。后勤党委书记、后勤保障部副部长魏伟传达了校党委书记浦玉忠、
    2021-09-04
  • 04
    2021-09
    临近中午,苏州市虎丘区通安镇华通花园第五社区居委会里热闹非凡。“老师老师,我最喜欢的数字是5,你再给我们讲讲5背后的党史故事吧。”虽然已经“下课”,来自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203的韩梦宇仍被意犹未尽的孩子们围在中间。这个暑假,理学院遴选出26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江苏省内和贵州遵义等20余个市县区,开展“百年党史进社区,红色精神入人心”志愿服务活动。韩梦宇就是其中一员,他们将红色宣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创新宣讲形式,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数”说党史,教亮心“灯”为了讲好党史故事,让孩子们听得进、记得住,让党史学习宣传宣讲走“新”更走心,大学生志愿者们做足了功课,他们结合专业特色,选择与数字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党史故事。“我会先让孩子们从PPT上选取自己喜爱的数字,再为他们讲述其关联的红色故事。我们还会用特殊的数字记忆法帮助他们识记,辅以趣味抢答的形式巩固记忆,这样既有趣又能真正实现红色宣讲入眼、入耳、入心。”说起宣讲方法,韩梦宇颇有心得。艰苦奋斗的“一根灯芯”故事、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舍己为人的“丰碑”故事、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故事、“人民公仆”焦裕禄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以
    2021-09-04
  • 03
    2021-09
    团结协作,主动服务,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9月2日下午,保卫部(处)、人武部召开全体人员会议,深入贯彻中共南通大学第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新学期工作会议精神,部署部门下阶段工作。保卫部(处)、人武部部(处)长宋建主持会议,他传达了校党委书记浦玉忠、校长施卫东在中共南通大学第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新学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简要总结了保卫部(处)、人武部暑假期间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对校园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隐患排查、安全知识宣讲、新生安全教育前置、校门进出管控等工作进行了梳理,并就现阶段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及学生返校、新生报到等相关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宋建要求全体同志要以校党委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引,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团结协作,从上到下绷紧安全弦;二是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主动服务;三是工作要下沉,做事要实在,细致踏实地做好工作;四是要善于总结,增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处置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安全稳定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化水平,以高标准、严要求做好校园安全工作。会上,各分管副处长就各自分管的工作进行了布置,并提出具体工作要求。(苏晓香)
    2021-09-03
  • 02
    2021-09
    立足岗位 主动作为 推动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9月2日上午,宣传部召开支部学习会暨新学期工作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共南通大学第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新学期工作会议精神,并部署下半年部门工作。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吉明明主持会议。吉明明带领支部同志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作的题为“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重要讲话,以及校党委书记浦玉忠、校长施卫东在中共南通大学第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新学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并围绕理论武装、意识形态、舆论引导、文化建设等方面对上半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就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严守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加强文明校园常态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品牌建设、谋划110周年校庆对内对外宣传、做好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吉明明指出,近年来,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
    2021-09-02
  • 01
    2021-09
    被疫情搅扰的这个夏天,成为南通大学公卫学子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体现担当作为的“志愿服务大假”——该院暑假参与疫情防控的学生70余人,累计服务时长超4000小时。“面对疫情,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暴发之后的被动反应和仓促应对,而应该未雨绸缪,在社会应对突发疫情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在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鞠少卿眼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医学教育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公卫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传统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型。事实上,以本为本、研本互动、强化实践,建立适合公共卫生专业本科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正是通大公共卫生学院“十年磨一剑”交出的公卫人才培养答卷。以本为本,守护高教根本“本科生获院士指导?以前不敢想。去年,学院为我们创造了与李兰娟院士线上交流的机会,更让李院士在线聆听了我们的项目汇报。”至今一直令医检171班秦欣悦感到激动和自豪的,是去年10月22日与李兰娟院士的一场亲密交流。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应邀以视频连线方式对江海心悦健康公益中心项目《从我,到我们》做专题指导。项目汇报人正是秦欣悦。四十天后,该项目在竞逐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时,一
    2021-09-01